北斗星教育:七星关区发展农村素质教育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

2011年,七星关区第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在鸭池头步小学建成使用,孩子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。在今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,七星关区教育局负责人调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: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‘道德讲堂·唱响国学’、‘明礼知耻·崇德向善’、‘四在学校·幸福校园’等主题教育活动,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,组织好全区第10届科技创新大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1

课余时间学习绘画。

知识改变命运,教育成就未来。

近年来,七星关区优先发展教育,着眼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大力发展基础教育,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基护航,力求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。

学前教育: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

人生百年,立于幼学。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,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对城里的孩子来说,在进入小学之前,进入幼儿园学习,让身体、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,可以在快乐天地里辛福地度过童年时光。对农村的孩子来说,这是一个奢侈的心愿——2011年以前,七星关区各乡镇没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。

该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站站长李小倩介绍,2011年,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5万元补助建设朱昌镇等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;2012年,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718万元补助建设田坝桥镇等2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;2013年1月至9月,区财政再次投入专项资金1347.30万元补助建设鸭池镇等1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;投入专项资金170万元建设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幼儿园1所,改写了该区没有村级幼儿园的历史。2015年,七星关区将实现每个乡镇拥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。

2011年以来,七星关区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3440余万元用于学前教育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,确保了学前教育突破工程的顺利实施。目前,该区有幼儿园94所,其中公办幼儿园37所(含在建6所),民办幼儿园57所,覆盖全区41个乡镇街道。有省级一类园3所,省级二类园6所,办园质量逐年提高。现有幼儿园教职工1190人,其中专任教师867人,有教师资格证的703人,持证教师比例81%;在园幼儿16534人,毛入园率65%。

在加强幼儿园建设的同时,该区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,加大幼儿园教师培训力度北斗星教育,2011至2013年共完成“国培计划”公办幼儿园园长和其他管理人员培训162人次、幼儿教师培训581人次,完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、教师培训607人次。李小倩说:“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,让孩子们享受优质幼教资源,区教育局大力实施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,鼓励城区优质幼儿园到农村举办分园或联合办园,构建以城区幼儿园为引领、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、村级幼儿园(办园点)为辅助的集团化办园格局,实行优质和薄弱幼儿园捆绑发展。”

“针对我区学前教育存在幼儿园数量、幼儿教师不足等问题,在制定《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(2014-2016年)》时,我们既重视城区居民新区配套建设幼儿园,确保幼儿就近入学,又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,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分布情况,重新规划幼儿园布局布点。在2015年实现全区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同时,力争得到国家和省的支持,实现2016年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乡镇有2所以上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,还将撤并后的村校教学点改办成幼儿园,努力完善保教设施设备,建立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服务机制,让城乡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。”李小倩说。

乡村学校少年宫:推进素质教育的好载体

对许多乡镇的孩子来说,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,在少年宫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,是共同的梦想。

2011年,七星关区第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在鸭池头步小学建成使用,孩子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。每天下午放学后,学生们陆续走进各个功能室,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,学书画、学舞蹈、学乐器、学手工……

这是该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活动的一个缩影。自2011年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,该区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无到有,从点到面,覆盖面越来越广。目前,鸭池头步小学、朱昌小学、千溪小学、鸭池南箐小学、普宜小学、长春中学、龙场营小学(省资金项目)、生机小学(市级项目资金)、青场小学、清水铺小学、大屯烙烘小学等已建成1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,今年推荐团结中学、对坡小学、大银小学、海子街二中、撒拉溪小学申报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。

该区教育局工作人员陈美西介绍,乡村学校少年宫是指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现有场地、教室和设施,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,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,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,面向乡镇学生免费开放,学生们可自愿选择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种活动项目。

“乡村学校少年宫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,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,它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,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,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,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”陈美西说,同时,乡村学校少年宫也存在特长教师缺乏,校外辅导员不稳定,待遇很难解决等问题和困难,制约着项目活动的开展,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,让农村孩子真正体验素质教育的快乐。

校园文化:以文化浸润美好心灵

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,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。

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,也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,对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提高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近年来,在七星关区学校发展特色化建设中北斗星教育,青场中学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,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北斗星教育,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,充分渗透文化浸润的功能,提升师生人文素养,被评为“七星关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”。走进青场中学,整洁的校园既有清雅幽静的韵味,又彰显出中外优秀文化的魅力,学校建起了别具特色的文化长廊、孔子塑像、励志石、科技馆、音乐室和书画室北斗星教育:七星关区发展农村素质教育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,成立了“墨韵”书画协会和“梦之声”少年合唱团。文化长廊里,书画作品皆是师生原创;科技馆里,教师充分发挥各种仪器的作用,拓展着学生认知世界的视野;音乐室里,贴着聂耳、冼星海、莫扎特、贝多芬等中外音乐家的画像,随着悦耳的钢琴声,师生齐唱原创的青场中学校歌,和谐的旋律净化着美好的心灵……

课余时间,擅长书画、音乐、舞蹈的老师,常常聚集在一起,切磋交流,同时老师们也自愿对学生进行辅导,提升学生文化素养。该校学生吴丽说,学校培养了她的兴趣爱好,在老师的辅导下,自己也敢在师生面前挥笔书写了。

2013年,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,全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青场中学召开,着力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35所,当年及2014年分别有10所学校达到建设要求,朱昌小学、长春堡王官小学、撒拉溪中学、青场中学、鸭池头步小学、田坝中学、杨家湾二中等学校成效突出,为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。

以文化育人,潜移默化中让师生接受文化的熏陶,浸润美丽心灵。

“9+3”计划:多措并举谋求均衡发展

让孩子有学上、上好学,学到一技之长,找到好工作,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,寄托着许多孩子、家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
2013年,全省启动实施“9+3”计划:“9”指的是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,“3”则指的是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。“9+3”计划的实施,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基护航,着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,更让许多农村孩子走出了大山。

2014年,七星关区以实施教育“9+3”计划为抓手,奋力普及15年教育为目标,多措并举谋求均衡发展,不断深化教育改革,力促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。

“一方面,着力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,着力抓好‘控辍保学’和均衡发展。通过‘双线承包保责任制’、‘七长负责制’、‘控辍保学五项制度’,层层签订‘控辍保学’目标责任书,组织乡镇干部职工和学校教师对辍学学生实施劝返,强化源头管控;通过规划投入、资源配置优先,紧抓硬件均衡,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攻坚工程,以‘吃在学校解食忧、住在学校受关爱、学在学校长知识、乐在学校感幸福’为主题,深入开展‘四在学校·幸福校园’创建活动,让学生在校吃得放心、住得安心、学得用心、乐得开心,筑牢幸福基础,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;通过城区优质学校在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设分校区,与新办学校、相对薄弱学校、农村学校捆绑结对,通过城区优质学校开展送教下乡、输出办学理念、管理方式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,带动新办学校、相对薄弱学校、农村学校共同发展。同时,全力推进学前教育突破工程、学生宿舍、教师公租房、城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等教育工程项目建设;以‘科技创新’为载体,以一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,培养师生创新精神。”该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李德柱介绍,另一方面,努力推进“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”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扩大宣传,积极推动毕节职中建设,为更多的农村孩子创造学习和就业的机会。

“2014年,全区建成‘班班通’1205个,完成网络宽带接入学校230所,所有公办中小学均按初步均衡标准配备了相应的教学仪器、音体美器材、电教设备。通过实施教育惠民行动计划,建成农村标准留守儿童之家67个,全区近5万名留守儿童全部实行结对帮扶,454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.89万名学生营养午餐全部实行学校食堂供餐。”李德柱说。

在今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,七星关区教育局负责人调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: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‘道德讲堂·唱响国学’、‘明礼知耻·崇德向善’、‘四在学校·幸福校园’等主题教育活动,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,组织好全区第10届科技创新大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”(赵武)

北斗星教育

为您推荐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5人参与

返回顶部